周邊傳動刮吸泥機是大型平流式沉澱池(如汙水處理廠初沉池、二沉池)的核心設備,通過周邊驅動裝置(如齒輪或鋼絲繩牽引)帶動刮泥板(或吸泥管)沿池壁旋轉,將沉澱在池底的汙泥(如活性汙泥、化學汙泥)刮集至中心集泥坑,同時通過吸泥管(或虹吸管)將汙泥排出。其操作規範直接影響汙泥處理效率、出水水質及設備壽命,以下為標準操作規程的詳細解析。
一、操作前準備:環境與設備檢查
啟動前需完成三項基礎檢查:
•機械部件:檢查刮泥板(通常為不鏽鋼或尼龍材質)是否變形(邊緣翹曲>5mm需調整)、固定螺栓是否緊固(特別是刮泥板與驅動支架的連接點),驅動輪(與池壁接觸的行走輪)磨損量(<5mm)及潤滑情況(輪軸軸承需定期加注鋰基脂);吸泥管(若有)是否暢通(無堵塞或變形),虹吸管(若采用虹吸式)的真空係統(如真空泵)是否正常。
•電氣係統:確認電源電壓(如380V±10%)與設備額定電壓一致,控製櫃內斷路器、接觸器無燒焦痕跡,電機絕緣電阻(>0.5MΩ),減速機油位(在視窗中線,油量不足需補充齒輪油,通常為ISO VG220)。
•池內狀態:檢查沉澱池水位(需達到設計較低運行水位,通常為池深的1/2-2/3),池底無大塊雜物(如石塊、破損曝氣管),集泥坑無汙泥板結或異物堵塞,驅動軌道(周邊鋼軌)無變形或異物卡阻。
啟動流程:分步操作確保平穩
1.空載試運行:先啟動電機(低速檔,通常為5-10rpm),觀察驅動輪是否沿軌道平穩行走(無跑偏、打滑現象),刮泥板(或吸泥管)旋轉是否無卡滯(如有異常振動或異響,立即停機檢查)。空載運行5-10分鍾無問題後,逐步提速至額定轉速(通常為1-3rpm,根據池徑調整,大池徑轉速更低)。
2.負載運行:確認空載正常後,開啟吸泥係統(若為吸泥式,啟動真空泵或汙泥泵;若為刮吸結合式,同步開啟刮泥與吸泥功能),觀察汙泥排放情況(排泥管應有連續汙泥流出,無氣泡或堵塞)。運行初期需密切關注電流(電機運行電流不超過額定電流的1.1倍)、振動(振動值<4.5mm/s)及溫度(減速機軸承溫度<70℃,電機繞組溫度<80℃)。
二、運行監控:關鍵參數與異常處理
運行中需持續監測以下參數:
•刮泥效果:通過觀察池底(可通過人孔或水下攝像頭)確認汙泥是否被均勻刮集至中心集泥坑(無汙泥堆積或漏刮區域),刮泥板與池底間隙(通常為10-30mm)是否因磨損發生變化(若間隙過大,需調整刮泥板高度)。
•吸泥效率:檢查排泥管汙泥濃度(通常為2-5%,濃度過低可能因吸泥口堵塞或真空度不足),若發現排泥量減少,需檢查吸泥管是否堵塞(用高壓水槍反衝清理)或真空係統(真空度<-0.06MPa時需檢修真空泵)。
•設備狀態:每小時記錄一次電機電流、減速機溫度、驅動輪軌道壓力(通過軌道旁的測壓傳感器),若出現異常振動(>7.1mm/s)、異味(如電機燒焦味)或泄漏(齒輪油、汙水滲漏),需立即停機排查。

停機操作:規範步驟保護設備
正常停機時需按順序操作:
1.先關閉吸泥係統(停止真空泵或汙泥泵),待排泥管內汙泥排盡(觀察1-2分鍾無汙泥流出)後,再降低刮泥機轉速(逐步降至低速檔);
2.刮泥機空轉1-2分鍾(確保刮泥板與池壁無摩擦),較後切斷電源;
3.若長期停用(如設備檢修或季節性停運),需排空池內積水(防止池底汙泥發酵),對刮泥板、驅動輪等部件塗抹防鏽油(如鋰基脂),並覆蓋防護罩(防止灰塵進入)。
周邊傳動刮吸泥機的標準操作規程涵蓋“準備-啟動-運行-停機”全流程,每個環節均需嚴格遵循規範。隻有通過規範操作與實時監控,才能確保設備高效穩定運行,為汙水處理廠的汙泥處理與出水達標提供堅實保障。